莫言歌 > 其它小说 > 穿越成为一个儒道读书人 > 第九十八章 文章双镇国,国学宫巡察来者不善

第九十八章 文章双镇国,国学宫巡察来者不善 (第1/2页)

杜宁在备考的时候还有想象过,云国现在北有蛮族,南有匈奴,还以为会出现一些抗蛮驱匈的问题,让考生进献自己的策略,因为这才是云国的当务之急。

可随后,杜宁又意识到蛮族与匈奴都是突然进攻边关,对于参加府试的学子而言,多数人都对蛮族与匈奴并不了解。

打仗讲究策略,但策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。

就犹如治病一般,一个大夫不了解疾病的原因,就无法对症下药。

若是胡乱猜想乱用药,到时候不仅仅只是解决疾病,还有可能带宿主一并干掉,从根本上彻头彻尾解决问题。

那太可怕了!

想通了这一点,杜宁也就是释然了。

“如果府试中的策论没有出现关于解决边关的题目,就有可能会在州试的科举中出现。”

杜宁心里如此想,决定在将来的课余时间,得抽空多关注一下这些家国大事。

特别是蛮族与匈奴,杜宁在有空的时间,都要多少了解一下。

万一在将来的州试之中出现关于蛮族与匈奴的题目,杜宁也就可以从容应对,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。

杜宁看着“治国”二字题目。陷入了思考。

若是写治国策,一般可以分为三个角度。

皇帝角度、官吏角度,以及百姓角度。

若是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,就能让文章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,足以在众多文章中占据上乘优势。

但这容易犯忌讳,因为有可能会被考官指责为揣测上意。

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怎么死的?

他不就是认为自己很聪明,觉得自己是曹老板的知己一般,时刻猜出曹老板心中所想,所以才屡次作死,最后被曹老板抓住借口斩了么?

杨修自以为了解曹操的心思,却不知曹操最忌别人了解他的心思,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
这种人脑子确实聪明,却只是小聪明,但行为却愚蠢的可笑。

杜宁想了想,当今泓轩帝尚且年幼,站在其角度进献治国策确实能让文章达到上乘,但事后万一被指责揣摩上意,绝对会的得罪朝堂上的文武官员。

这不是聪明之举。

既然不适合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,就只能考虑从官吏角度治国。

官吏治国,不仅要服从皇帝颁布的政令,还得做到施行这个政令让百姓们安居乐业。

然而对于多数的官吏来说,只要能够讨好上位爬上去,谁管下面人的死活?

因此时常会出现官员阳奉阴违的情况,也会闹得许多民怨沸腾。

从官吏的角度来治国,无非就是服从皇帝命令,实施朝政,上顺天子,下安黎民。

这种拍皇帝马屁的文章,肯定会有许多考生去写。

特别是那些追逐名利的读书人,就差把自己的脸贴到别人的屁股上了。

杜宁想了想,只能是选择以百姓的角度来破题。

以百姓的角度治理朝政,显得格局会很小。

但却能写出无穷无尽的可能,能够引经据典的内容也很多。

杜宁酝酿一下思路以后,开始破题献策。

“君王之治在于朝,官吏之治在于民,民之治在于社稷,然孟子有云‘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’,臣以为然,欲治其国,先知其民所欲,而后整顿吏治,推行政令。”

杜宁先是讲述了一遍皇帝、官吏,和百姓的关系,通常都是皇帝治理官员,官员治理百姓,百姓治理土地。

这是一个治理的顺序。

而杜宁认为,治理国家的要点不在朝堂,而在于最基础的百姓。

你能让百姓吃上肉,那无论是官吏还是皇帝,伙食肯定会比百姓更好,不可能会差。

反过来看就不一定了,皇帝和官吏大鱼大肉吃喝,不见得百姓也能过相同的日子。

因此,杜宁站在百姓的角度答题,引用《孟子》所言,围绕治国主题献策。

“民强则国强,民富则国富,民智则国智……”

杜宁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,也提供了一个治国的思路。

想要治理国家,首先得要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,百姓吃不起饭,你就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。

百姓需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做父母官,就挑选清廉的官吏前往任职,这样一来就能顺应民心。

民心所向、所往、所欲,才是治国的中心。

有了这个中心,治理朝堂就有了一个标准。

如此百姓兴旺,国家昌盛,何愁天下不能平?

写完《治国策》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。

才气跃动而出,高达四尺。

文章镇国!

但下一刻,这股异象就被圣庙的力量封住,以防止打扰到其他的考生。

杜宁长长的松了口气,解决了这两篇文章以后,顿时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。

经义和策论实在

最新小说: 你别太嘴硬 御赐第一女仵作 娇娘二嫁 谬果[破镜重圆] 含黛 大明一家人 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 娇华(双重生) 心动难眠 念念勿忘 奉御女官(清穿) 饲蛇[女尊] 被继兄阴湿觊觎后 原配冰肌玉骨,随军后被宠上天 变成路人甲后(女尊) 六十年代大厂美人 我靠线人系统在刑侦文里当热心市民 恶人相爱 粉色暴雨 虐文女主靠五岁女儿躺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