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时的韩章,倒是可以与这样的王安石结为挚友。
如今,韩章没有太多的雄心壮志了,他只是想在担任相位的仅剩几年里,保留下庆历新政的一些种子,只可惜半路杀出一个文彦博。
赵曦道:“王尚书说的话,就是本宫所言。”
好吧...
韩、文二人再次相继开口,
“太子殿下,为国事考虑,希望您再三思虑我等二人之事。”
“官家尚在昏厥中,您是监国,理应您来做主。”
他们是铁了心的,要让赵曦尽快做出决断了。
甚至,他们连太子的后路都想好了。
官家昏厥期间,两相都不忘党争,甚至比往日更为激烈。
这说不过去,天下人也看不过去,因此,太子可以名正言顺的,决定二人去留。
对二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场豪赌,但二人赌的堂堂正正,都没有提前找太子通气。
因为身居在他们这个位置,一言一行或是无论什么举动,都要为国家、万民乃至历史负责。
这才是‘士大夫’。
二相离开宣政殿之后,赵曦顿时垂头丧气的坐在椅子上,喃喃道:“两相,去谁留谁,我父皇醒来,我不好说。”
王安石道:“先拖着。”
目前,也没有太好的法子了。
片刻后,卫渊来到宣政殿。
赵曦顿时兴高采烈,“卫师来了?这几日,着实辛苦卫师了,今日卫师就暂且不必留在宫里了,去陪陪你家人。”
卫渊拱手道:“太子殿下,今日臣来,是有一事相求。”
相求?
赵曦问道:“什么事?”
卫渊上了‘延边军改劄子’,语重心长道:“去岁年关之前,臣就向官家上了数道劄子,要让延边军改,只是官家不允。”
“如今,夏国成立六大军司,意在我大周边境,臣希望太子殿下可以支持臣军改。”
赵曦还未回应,王安石便是直言道:“卫将军,纵然太子殿下今日答应,待官家苏醒,得知此事,唯恐要降罪于卫将军。”
卫渊耿直道:“为国事尽忠,何惧官家降罪?若事事都惧官家责罚,岂还有尽忠直言者?”
王安石一时语塞。
何苦呢?
就不能再等等吗?
显然,对于卫渊提出的军改一事,他也是支持态度。
赵曦道:“我父皇为何不支持卫师军改?”
这个疑问,他很早就想知道答案了。
只是,赵祯一直没有明说。
王安石分析道:“兴许,是官家觉得当前不合时宜。”
等赵曦登基的时候,就合时宜了。
就以当前来说,卫渊与王安石这两位‘将相’,仍是处于暗中互帮互助的蜜月期。
王安石知道卫渊的心思,想让卫家在京城立足,这无可厚非。
他更知道,卫渊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,是想要做些实事,从这一点儿来说,二人不谋而合。
“不合时宜?”
赵曦喃喃一声,沉默片刻。
又看向卫渊那充满期待的眼神。
犹豫半晌,最终做出决定,“卫师若是觉得,军改之后,能让我边疆不惧西夏,那就改!”
王安石微微皱起眉头,劝道:“殿下,官家一旦醒来,知晓此事,卫将军恐难辞其咎。”
赵祯就赵曦这一个孩子了,而且,赵曦表现的也很聪明睿智,将来绝对会成为一代明君。
所以,赵祯绝不会狠下心来责罚赵曦。
但卫渊那边...可就说不好了。
赵曦看向卫渊,“卫师,你怕吗?”
卫渊摇头道:“臣,不怕。”
赵曦点了点头,“那就改。”
卫渊心中一喜,作揖道:“谢殿下!”
所谓军改,其实是将现有的,零散的延边各军整合起来,统一番号与编制。
如今,光是镇守在延边的禁军番号,就有不下七八种,各部之间都成独立体系,就算是种谔都无法在战时做到统一调配,这太费事了。
既然决定要军改,接下来,卫渊就开始向赵曦阐述自己的想法,
“原先臣与官家商议的是,将延边三十万军队划分为三军,一军十万,但是奈何军队数量太过于繁杂,所以臣思前想后,又将三军整编为五军。”
“一军掌管六万人,军下辖三师,一师掌管两万人,师下辖四旅,一旅掌管五千人,一旅下辖三营,一营掌管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左右,视布防情况而定。”
“一营又下辖三连,每连掌管五百到八百人不等,一连下辖四排,其中三排为战力编制,另有一排,主管后勤保障等工作...”
他直接是将前世历史上那套编制给照搬了过来。
每个编制下辖人数统一定量,能够在极大程度上,解决冗兵与难以调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