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言歌 > 历史军事 > 唐时明月宋时关 > 第五百四十三章 铁马冰河入唐来

第五百四十三章 铁马冰河入唐来 (第1/2页)

推荐阅读: 五代十国往事

,唐时明月宋时关

常州城外。

吴越军队五万众,从苏州出发,先后突破了两道防线,已经杀到了常州城下。

五万大军四面合围,将常州城,围在其中,正在上演一场攻城大战到处是冲锋陷阵、喊杀震天的士卒,

都指挥使路彦铢令旗一挥,五千弓箭手排于阵前,向城头放箭,

“咻咻咻!”

一阵破空之声响彻,数排弓箭手均向城头狂射掩护己方的士卒进攻。

顿时乱矢齐发,多如飞蝗,漫天箭羽黑压压地笼罩了函谷关上空。

在弓箭手的掩护下吴越兵继续攻城,盾牌手在前挡架,将云梯手、刀斧手、长矛手围在中间,抵达城头下,开始架云梯攻城。

常州的统帅为刘澄将军,曾是侍卫军殿前都指挥使,也是李煜的亲信。

不过此人与宋党关系紧密,所以,这次东部的兵权,被宋党争取,推刘澄上位了。

“守住城头,寸土不失!”

刘澄大喝着,坐在瓮城的一处高楼上,观望着前城下的战局,坐镇指挥,一些指挥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。

唐军用长板与盾牌挡住飞射疾来的箭矢,同时城头的弓箭手也朝城下的吴越兵还击射箭。

一时间,双方远程攻势,已然交锋。

由于常州的城墙很高,增加爬云梯的难度,但吴越兵冒着箭矢石块,滚木烫油,石粉毒烟,仍往城关上强攻。

攻城不像平地野战,人多势众一般狂涌冲上,可将敌人包围群歼,人越多气势越猛。

但攻城战,因为面积有限,云梯有限,能利用的进攻空间也有限。

五多万人一齐冲到城下也白搭,只有被守城将士乱中射杀击毙,因为人数太多,任你闭眼随手抛一块石头都能打中好几个人。

所以,统帅都是下令分波进攻轮番休息这样一前仆后继与对方打体力战,消耗战。

而城头上的空间也有限,能站开的人数也就数千人,城内的唐军,也在列队等候,一批批进行替补更换。

“杀啊”

城外杀声震天呼地。

吴越与南唐世代交恶,摩擦不断,这一次,吴越兵带着仇恨而来,口中呐喊,斗志昂扬,如潮水决堤般汹涌地冲锋陷阵,冲击城头防线。

爬梯的吴越士卒腰间挂着单刀,一手举着盾牌,一手扶着梯子向上攀登,用盾牌挡击迎头砸下的石块滚木,有的坚持不住便掉了下去,不死也残废。

就这样,东部残酷的战争打响了

长江北岸,皖口大营。

一杆宋军主帅大纛的军旗,上面绣着“曹”字,在风中飘扬,被吹得猎猎作响。

这是曹彬率领的十万大军驻扎之地,座营盘连绵数里,总体上呈圆形,依照地形的特点,一圆套一圆的连接,每一个圈都是一个大营,周长一千多步,直径约四百五十步。

外围设置了栅栏、倒刺,挖浅沟、埋鹿角,并每隔五十步竖立起一座高高的哨塔,不但观察敌情,也监视着营内的异常动向,如同一个山寨一般。

主帅大营的外围,是左前军、右前军、左虞侯军、后虞侯军、左后军、右后军等,还有单独的厢军,这样成梯度扇形向外扩。

宋军的军制秉承了后周建制,一个厢大约两万五千人,设都指挥使一人,也称厢主。下辖十个军,每军两千五百人,设都虞侯。每军下辖五个营,每营五百人,设营指挥,或校尉。营指挥管了五个都,每都一百人,设都头一人,再往下,便是队长、火长、伍长了。

营地布局井条有序,人道马道清晰区分,各营有校尉、都头率军巡逻,两班轮换,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。

曹彬算是大宋第一良将,出身显赫,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,后汉时曾任成德军牙将。后周世宗时,他奉诏出使吴越,累官至引进使。

由于曹彬酷爱兵法,文武双全,严于治军,尤重军纪,颇受到大宋皇帝赵匡胤的信任。

就在前年,北汉欲借辽兵收复辽州,引辽军六万骑兵来进攻平晋军,曹彬与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等人率军六万迎战,在城下大破汉辽联军,因此战功,曹彬兼任枢密承旨,在军中威望最高。

这一次,赵匡胤吸取去年伐蜀失利的教训,特意派了曹彬担任三军统帅,甚至给了曹彬一把尚方宝剑,明告诉他:副将以下皆可杀。于是,包括潘美、石守信等在内的一众五代悍将都露出了惧色。

此时,杨素正在大帐内召开都虞侯级别以上的将领会议,潘美、石守信,李继勋,王审琦、刘光义、党进、李汉琼、田钦祚等大宋猛将聚集一堂,浑身甲胄,神色冷峻,面对潘美都多少有点拘谨,在听候曹统帅的调遣。

曹彬点首过后,开口道:“这次我宋军,征调二十万伐唐,天下瞩目,只有成功,没有失败,所以,曹某与诸位将军,都肩负着大宋统一天下的重任,能否载入青史留命,就看这一战了,是在史书中流芳美名,还是成为史学家

最新小说: 天子宁有种 开着房车,去古代逃荒种田吧 炮火亮剑 唐时明月宋时关 三国:屯兵百万,你管这叫普通县令? 拥兵百万让交权?朕这生如履薄冰 大唐:父亲您不造反,我造反! 天崩开局,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我死当天,顾总和白月光订婚了 无敌冠军侯 三国召唤之袁氏帝途 大唐小贤王 大婚之日,我的老婆不正常 谍战: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无敌升级王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我怎么还活着? 东北出马笔记 大明流匪 抗战:从八佰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