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言歌 > 历史军事 >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> 第452章 改革诀窍,给烤熟了

第452章 改革诀窍,给烤熟了 (第1/2页)

推荐阅读: 三国骁雄韩遂

说起来,此前钱谦益在刘升入主南京不久就主动降崋,之后又主笔拟写《讨明檄,已经被部份士人仇恨。

但那毕竟只是一小部分愚忠前明的士人。

若天下人误以为是他建议刘升取消科举的,仇恨他的便是天下所有“老一辈”的读书人了——人家寒窗苦读多年,就为了通过科举入仕,却因为他一个建议,多年努力付诸流水,岂能不恨他?

念及此处,钱谦益下意识就想反驳刘升的话。

一抬头,他便触碰到刘升那深邃、锐利的目光,还有嘴角似有似无的笑意。

他顿时明白了。

刘升就是故意借他之口,得出“官学因科举取士而衰败”的结论。

若他反驳刘升,且不说能不能辩驳得过,即便辩论胜了,岂不是遭刘升记恨?

天下读书人记恨他,最多也就是对他口诛笔伐,要不了他的命;可若是刘升记恨他,那可就是真的动刀动枪了。

心思辗转,钱谦益意识到,他多半要在大崋佞臣的道路上走到黑了。

他索性一咬牙,大声道:“陛下聪睿,前明官学之衰败确实主要因为科举取士。因此,若要兴学校育才之制度,必削科举!”

听钱谦益说出这番话,文华殿中不少官员侧目,露出惊讶乃至震惊之色。

就连李长文都不例外。

刘升嘴角却是露出了明晃晃的笑容。

什么叫识时务?

钱谦益这就叫识时务。

同时刘升也明白,为什么很多皇帝都喜欢用佞臣了,尤其是有头脑又有能力的佞臣,因为这类人擅长揣摩、逢迎圣意,用的是真舒服。

与会的部分大臣回过神来,当即就忍不住劝谏。

“陛下,科举取士乃千年之习,天下读书人之所望,万万不能取消啊!”

“科举取士或有弊端,但总的来讲,还是利大于弊的。”

“若不以科举取士,朝廷如何选才?总不能恢复举荐制吧?”

“···”

刘升本就没想直接取消科举,方才借用钱谦益的话得出那个结论,除了向众臣透露他有这类想法,其次便是试探。

此时反对之人中虽然没有尚书、侍郎之类的重臣,但人数并不少。

且这还只是吏部、礼部、财政部的人,而非所有朝臣,由此可见取消科举的阻力之大。

既已达到目的,刘升便摆摆手道:“科举利弊,以及是否取消科举,可改日再议。

但不论是否用科举取士,朝廷都说要兴办学校的,所以众卿还是议一议文件上的学校制度吧。”

以刘升的威望,他都这么说了,自然没人敢就科举之事纠缠不清,当即都就着手中文件,议论起上面的学校制度来。

大崋的学校制度仍是刘升参照后世学校制度得到的,只不过做了些适应性更改。

整体来讲,大崋学校从低到高将依次分为:初小三年、高小三年、初中三年、高中三年,最后是大学三到五年。

至于地方上官办学校规模,暂定为: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座初小学校;每个县城内至少有两座初小、一座高小。

每个府城至少有两座初中、一座高中;每个省城至少有两座高中、一座大学。

这个要求可以说很低了。

因为大崋才建国没两年,天下也还没真正统一,即便朝廷再重视教育,能拨付的经费也相当有限。

更别说,大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前明的官学般只教儒学,而是教授科学。

至于各级学校的科目、课程大抵如何设置,这份文件上也有一个初步计划。

与会的很多大臣都注意到,以往官学所教授的四书五经等儒学相关内容,被放到了“语文”科目中,并且不是语文的全部。

因为语文科目还会教授诗词、公文写作等内容。

至于各级学校科目的具体设定,以初小为例:只开设了语文、数学两科。

高小则开设了语文、数学、美术、音乐、体育、科学六科,其中语文、数学是主课,其他四门都是副课,占据的课时很少,基本就一周一节或一旬一节的样子,聊胜于无。

初中则开设了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历史、思政、地理、美术、音乐、体育,共十一门课程。

但其中只有前面八门是主课,后面三门则是副课——副课考分只作参考,不会用来决定升级、升学。

学校会定期考试,而学生要升级,必须在期末考试中得到一定分数才行。

升学也是如此。

看到这里时,有的官员便不禁皱眉,觉得初中课程也太多了,学生很容易学得杂而不精。

但当他们继续往后看,才发现刘升早有考量。

因为到了高中,除语文、数学仍属必修的主课外,另外六门主课则被划分成了文理两类——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为理科,历史、地理、思政为文科,学生只需选文理中一类学习就行

最新小说: 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一号狂枭 吐槽节目:我怒怼百万家长 美利坚胜者为王 三国骁雄韩遂 五代十国往事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 汉末圣人 留里克的崛起 大秦:朕乃嬴政,开局加入聊天群 皇城司第一凶剑 奋斗在沙俄 修仙,从抢夺主角机缘开始 盛唐挽歌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寒门崛起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大秦逮捕方士,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辅国郡主